你知道在海外投资中如何实现大收益吗?

来源:杉和集团作者:海外公司注册发布时间:2020-07-09 18:04:19

境外投资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与权益或提供担保,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中国境外投资的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但当时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大,外汇资金短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国有企业),国际市场经验不足,因此境外投资主要是设立贸易公司或者窗口公司,投资规模较小。20多年来,中国境外投资由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境外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让我们来谈谈中国资本出海的过程中如何巧妙地提高收益。以下总结了三点建议:

一、 加强灵活、动态的配置

国外机构投资人典型的的投资思路是这样的:依据自身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有一个资产配置,术语叫战略性资产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或SAA)。这一配置是长期的、静态的,是投资的“纲领”,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变动的。在日常投资中,他们会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偏离SAA也就是长期配置,这一对长期配置的偏离叫做战术性资产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或TAA),是短期的、动态的。

但是,大部分国外投资人的短期配置不会激进地偏离长期配置。举个例子,,某个机构对美股的长期配置是30%,在当前时点他们觉得美股高估而低配美股,将美股的短期配置调低200个基点,为28%。

国外投资人对TAA的调整幅度一般不会太大,很少超过500个基点。毕竟偏离意味着主动承担市场风险,而如果偏离的方向错了,那么董事会的压力也不容小觑。笔者个人观点是,对于把握度高的市场趋势,可以重点出击,加大偏离幅度。举个例子,在08年金融危机后重仓抄底股票的投资人就赚得盆满钵满。面对这种估值严重错配的情况,进入的时点甚至都不那么重要,不管是09年、10年、甚至11年,都有出色的回报。

再举个例子,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我认为以一个较大的比例高配新兴市场资产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来做个假设,你的新兴市场股票的长期配置是10%,我认为当前配到20%其实也很可以。过去5年新兴市场股票大幅跑输发达市场,仅若估值从当前水平修复到历史均值,就能产生25%左右的回报。在全球央行超印、遍地资产泡沫的大环境中,新兴市场股票是绝少的低估资产了。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基本面又在向好。既然看准了去捡便宜,就放开手买吧。

在资产配置上,国外机构在各种committee与看似完善的内部流程约束下不得不牺牲灵活性。中国投资人则往往没有那么重的包袱,更能看准时机后大胆出手。

二、 巧妙提高另类资产的配置

上文提到,PE、VC等私募资产的预期收益是所有大类资产中高的,但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流动性溢价。即投资者需要牺牲流动性,将资金锁定很长时间,一般5-10年,方能赚得溢价回报。

而国内投资人投资期限往往偏短,诸如10年的回报周期会令大多数人却步。毕竟国内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急剧变化的节奏,大家对“遥远的未来”是天然缺乏安全感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级可以享受私募资产的高收益,又规避期限太长的问题?投资有当期收益的私募资产是一个两头兼顾的方法。打个比方,这就很像养鸡,想喝美味的鸡汤需要耐心等待,但不妨碍每天先吃鸡蛋。

其实私募领域有很多策略有当期收益,举个例子,各类私募债策略。因为底层是私募资产,有一级市场收益溢价;但又因为本质上是债权,有利息,还能获得可观的当期收益。在欧美市场,私募债的整体收益率一般为10%-15%,其中当期收益一般为6%-10%。相比起来,私募股权(这里泛指PE与VC)的收益率为15%-20%,但没有当期收益,只适合少数耐心的投资人。

我们从就久期的角度再来分析一下。私募其实是通过锁定资金,后置了投资的现金回流,硬性拉长了投资的“久期”。但私募股权的久期动辄7、8年,投资者一下子很难接受。私募债就好比将私募股权后置的一部分现金流又前置,缩短久期,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

我们来举一个实操层面的案例吧。近年中国的险资大量出海,私募债是其着重配置的一部分,比例不亚于私募股权。尽管保险资金从性质上来说属于长期资产,可以承受较大的非流动性,但基于以上原因私募债可能更符合当前中国资本出海的某些情结。

私募债多样性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即使配置大量资金也可以很好地分散敞口。按行业,私募债分为企业私募债、房地产私募债、基础设施私募债等;按风险偏好有资深级(senior)、次级(junior)、夹层(mezzanine)以及困境(Distressed);按地域美国与欧洲各自均有发达的私募债市场。

三、 擅用自身优势

这一点其实是一切投资的钥匙,但在海外投资领域我们要格外注意。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成熟的江湖,不同类型的资本好像各个门派,经过长期的博弈也基本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初入江湖”的中国投资者,想要打平或超越现有参与者的收益,必然就要求我们从自身优势出发。

举个例子,许多欧美投资人对新兴市场的整体配置都不会太高,大多不会超过10%-20%。不是因为看不到新兴市场的长期潜力,而是因为畏惧风险,对此类资产的风险定价颇高。但中国投资者本身就是新兴市场优厚回报的见证者,更容易理解与相信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爆发潜力。

产业层面,从小米到微信到习大大的一带一路,都在大力布局东南亚、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输出中国式成功。资本层面也是一样,从印度的新兴电商到东南亚的新兴打车软件,近而到这些地区的VC/PE基金,背后都少不了以“过来人”姿态积极参与的中国投资者。

再例如,我们从私人财富的角度出发,中国的富豪们大多为一代,家族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现金支出(spending) 的压力很小。相比之下西方的家族因为要支撑庞大的后代群体的生活,现金支出的比例较高。所以,中国富豪理论上可以更高比例地配置高收益但低流动性的资产。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一些国内富豪的私募资产配置达到20%-30%,远高于国外同类。更加有趣的是,聪明的中国企业家们在管理其个人财富时还顺便顾及了实业层面的协同效应。举个例子,布局美国的VC,获取高回报的同时增加自身企业的前沿科技触角,看准适合的技术还可出手并购。

当然,发挥自身优势的一个直接的途径就是投资非人民币计价的境内资产,举个例子,港股、国内公司的境外美元债、国内的各类美元计价基金等。毕竟中国人比老外更了解中国市场。这种做法当然可行,但度是关键。毕竟分散风险是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而如果底层资产还是境内,鸡蛋就仍然还都在一个篮子里。

那么境外资产多少配置中国的底层资产、多少配置纯海外资产合适?这一比例因人而宜。参考发达国家经验,Billionaires(资产超过10亿美金以上的个人)配置在本国以外的资产常常在30%-50%。国内的Billionaires大都刚开始配置纯境外资产,比例大都低于这一水准。不过个人认为,就他们的资本量级来说,如果80%-90%的资产回报来源还是国内,就过于集中了。

大国崛起的过程常常伴随着资本溢出,美国如此,日本曾经想要如此但终究伴随着迷失的数十年而失败。从目前的势头来看,中国的金融资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从配角转为主角是未来十年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从虚心学习到融会贯通、再到西学中用,应该是“资本的中国式成功”的一条路径吧。

阅读完本文之后,您对如何在海外投资中取得利益大化有一个深刻了解了吗?希望本文对您可以有所帮助。更多有关香港注册公司的内容或咨询我们专业的企业顾问,请浏览 杉和集团官网www.sugiwagroup.com